“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创建协同推进工作协议签署”“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发布”“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揭幕……近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四川成都开幕。各地文博部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组织开展7200多项精彩纷呈的文物展览展示和惠民活动,营造珍爱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浓厚氛围。
活动多元 展现文化自信
(资料图片)
“一万年文化史、百万年人类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开场宣传片的带领下,主场城市活动在成都博物馆拉开序幕。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星堆、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众多文化遗产绚丽多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年来,四川有效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为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四川经验。
今年的主场城市活动设置了开幕式、论坛、展览、文化遗产知识展演大赛等活动。在“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旨论坛上,与会嘉宾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文物科技创新、博物馆融入青少年教育、传统村落振兴等方面阐释观点、交流思想、探讨理论,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和共识。
“我校先后与成都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一起,构建起‘巴蜀文化进校园’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巴蜀历史文化、非遗等主题,这一项目的实施打开了馆校合作的新思路、新路径,实现了馆校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总校长吴明平介绍,截至目前,馆校合作活动已开展50余场,惠及学生3500余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作为哈尼梯田申遗的5个重点村寨之一,至今仍然保留着完好的梯田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传统民居聚落空间景观和悠久的哈尼传统文化底蕴。
该村村民马有德介绍,2018年,村里开展“阿者科计划”,驻村团队与当地干部群众紧密合作,坚持绿色发展,利益联结建机制,突出乡愁显特色,大力开发生态农产品,致力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出了一条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新路子。
主题突出 聚焦文物保护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主场城市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围绕活动主题,进一步展现了文博行业特色,努力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良好氛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石窟寺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但由于长期处于风吹日晒的露天环境中,这些文化遗存面临着岩体风化、渗水等多种病害,其中不少都是世界范围内石窟寺的保护难题。
“石窟寺多依山而建,不同形制的石窟岩体的稳定性也不相同,中心柱穹顶窟的这种石窟往往较为稳定,但是平顶板、大跨度的这种石窟,失稳突发性概率就比较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说,“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岩体的变形失稳机理、稳定性预测监测技术以及加固材料、加固工艺技术的研究。”
“我们的目标是揭示石窟寺岩体耦合失稳机理、完善岩体稳定性预测理论,构建石窟多尺度岩体加固技术体系,并将研究成果分别在干旱地区的庆阳北石窟和潮湿地区的安岳石窟进行应用示范。”李黎说。
交河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城市。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故城守护人向大家讲述了她一家人守护文物的故事。
“我生活在交河故城旁边亚尔果勒村,故城就像我的童年伙伴和挚爱亲人。我的爷爷守护故城二十年,我的父亲在这里坚守三十年,我作为家里的第三代文物守护人,有责任阐释好它们的文化价值,守护好这延续千年的文化遗产。”交河故城文物保护员古丽拜克热·买明说。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先后启动了36个项目。来自全国的200多个科研团队,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石窟寺及墓葬壁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和技术突破,推动了我国文物领域科技进步。
强化利用 推进融合发展
主场城市活动上,国家文物局通过签署文物主题游径协议、发布遴选案例等方式,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转化利用,展示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最新成果,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导向正确、举措得力、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典型案例,给予广泛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激发文物工作创新创造活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
在主场城市活动上,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公布。《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等10个项目获评十佳案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 传承弘扬同根同源文化》《开放考古遗产资源 推动让文物活起来》等10个项目获评入围案例。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开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遴选推介活动。
四川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正式开展。
展览面积共1500平方米,展出了瓷器、陶器等100余件(组)展品,辅之以雕塑、影片、互动装置等多媒体手段,凸显三苏父子家国情怀。
“我们希望通过极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吸引力的现代化手法,多层次解读三苏父子的成就、家风家教、家国情怀,展现他们之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意义,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气度。”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围绕东坡文化,来自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东、海南10个省份的文物部门在主场城市活动中,共同签署了《东坡行旅——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创建协同推进工作协议》。
下一步,相关省级文物部门将共同成立游径创建工作推进小组,编制建设规划、开展资源调查、加大保护力度、加强研究阐释、促进文物和旅游融合发展,协同推进游径创建各项任务。(记者 徐 晓)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