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说沉淀成山峦
风雨便有了企盼
(资料图片)
当稻田氤氲成绿色
蝉鸣便有了诗意
这里是陈桥村
泽林镇东南部
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女娲娘娘的五色土
洒向人间
化成十二座
蜿蜒的山峦
凤凰山便在神话故事里诞生
山风吹来
松涛阵阵
凤岭松风
在这里摇曳千年
山南道上
始建于天宝年间的
凤凰禅寺二众殿
翘起飞檐
沿着月亮桥的石阶而下
寻找古老的传说
不溢不涸的灵秀泉
是否藏着广惠祖师的佛牙
油盐石的蛙眼
还能淌出油盐
供人食用吗
铁拐李独脚救忠良
留下的脚印
究竟有多大
人工建造的金山水库
静静躺在凤凰山脚下
滋养着千亩农田
护坡的绿草
调出夏季专属色盘
从凤凰山西下两公里
就是陈家桥
因百年前
一座圆形青石拱桥
而得名
曾经
这里是水陆交通要地
现如今
经历沧桑巨变后
老街已褪去了繁华
唯有
74岁的周明放
还守着祖辈
传下来的铁匠铺
鼓风机将煤球烧得通红
溅起的火星
不知烫破多少件衣服
老人手握一把空气锤
起落间
将所有的故事
都锻造进铁器里
水塘边
黄檀古树上的藤蔓
悄悄串起岁月
虫鸣声起
把梦都留在江南
走进潘家湾
一场文化盛宴
正在古戏台上演
一出《斩经堂》
在潘家湾楚剧团
第7代弟子的演绎下
别具韵味
一把月琴
三把二胡
再加上板鼓、钹和大小锣
村湾最酷伴奏天团
横空出世
10人组成的唢呐锣队也毫不逊色
祖师爷潘世坤
将他们的艺术
传遍鄂冶大地
到如今这一辈
已经是第6代屋内的书画大家
提笔落墨
一笔一天地
一墨一春秋
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
王细发
作品曾获得
第三届“新时代”
全国诗书画印联赛金奖
潘向军
是湖北省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多次荣获市区比赛奖项
作品多次入选市区书画展
擅长书法、镌刻的
曾腊生
多方印章被国际性刊物收录
文化广场外
有一棵老槐树
曾经要4人才能抱住
后来中空的树干内
像母亲孕育新生儿般
又长出一棵新槐
人称“槐(怀)抱子”
朱家湾的朱炎生
是炸米泡的行家
骑着一辆小三轮
40年如一日
在泽林走街串巷
朱师傅将邻里们
用升子装的米
倒进炸泡机
木柴熊熊燃烧
机器不断转动
只需8分钟
“嘭——”的一声
便能得到最美味的米泡
这是小孩们
最爱的零嘴儿
碗中放入一把米泡
加一勺白糖
开水冲泡
一碗待客上品
泡子茶便能上桌
麦芽糖和米泡完美融合
才能得到一颗
色泽金黄的糖果子
酥脆甜香之中
承载着家的味道
邵家堰的欢声笑语
打破了午时的宁静
全湾的厨艺高手们
聚在一处
制作传统印子粑
糯米煮熟后搋成糍粑
在模具内撒入
一层薄薄的糯米粉
将糍粑捏成小团儿压入
轻扣模具
再点上四方格红点
或煎或炸
或炖或煮
是孩子周岁时
必备礼品
陈桥文化底蕴深厚
好学之风盛行
泽林中学的前身
就是陈桥五中
恢复高考以来
从这里走出了
近200名名校大学生
和多位名校校长
陈桥小学里
纸飞机
飞过童年
跳绳、跳房子滚铁环、转陀螺
抓石子、扔沙包
打玻璃珠、翻花绳
三角板、挑木棍
一切的游戏都变幻成七彩
小学校长杨胜辉说
学校一直重视素质教育
每周都有活动课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陈寿港的百亩早稻
已繁衍了满田的绿色
张王泗的王朝军
年轻时热爱戏曲
扮演的旦角小有名气
从鄂州大通公司退休后
回到村里
耕作了10亩农田
种地、读书
是村里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晚稻还在育苗期
现在
他要用耱平整水田
木制手摇水车
吱吱作响
脚下是汩汩清泉
在农用机械已经普及的现今
他还保留着
原有的耕作方法
村里计划把这里打造成
农耕体验基地
顺着刷黑的主干道向前
是村级光伏发电站
与无花果大棚基地
猕猴桃基地等
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
20万元的收益
陈桥村依托凤凰山
积极举办
旱龙舟文化旅游节
重阳健康跑
山地自行车爬坡赛
健步走等活动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凤凰山
成了周围居民
短途游玩、健身的好去处
村支书邵卫华介绍说
五年内
计划把凤凰山打造为
3A级旅游风景区
让陈桥村成为名副其实的
凤凰山文化传承村
人居环境示范村
乡村振兴先行村根深自然叶茂
源远必定流长
来凤凰山
品读历史
吟唱陈桥这首诗
文字 | 吴盈珊
图片 | 吴盈珊
吕雪昭 张心怡 罗乐(实习)
设计 | 吴盈珊
编辑 | 吴盈珊
责编 | 张心怡
主编 | 吕雪昭
邮箱 | ecrm2022@163.com
出品 | 中共鄂城区委宣传部 鄂城区融媒体中心
X 关闭